还记得初识你的那一幕:当一群江湖小人为夺得屠龙宝刀而滥杀无辜时,骏马驰来的你,一个纵身跃入群小之中,然后轻描淡写地解了恶人的招式。你气定神闲的落步,含笑一语:“在下武当张翠山。”ffice:office" />
看过01年无线制作的《倚天屠龙记》的人,都会喜欢这一幕,只短短的几个镜头,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儒雅飘逸,武功卓绝,侠肝义胆的张翠山。
一直喜欢TVB的剧集,很大的原因与他们高品质的剧本有关。从剧本的独特构思到精妙的台词,然后配以荡气回肠的音乐和缥缈移动的场景,一幕一幕都在提升原小说的意境,与其说是提升,不如说是还原了它最理想的状态。
对于原小说里的张翠山,他是武当七侠里最受恩师张三丰器重的弟子,文武兼修,且又俊秀非凡。能演绎这样的人物的倒也不少,不过,TVB在剧本里添加了这样一幕——
张翠山漫步于兰亭雅集,他着一袭白色道袍,于一群凡尘俗子之中更显得飘逸无比。
一副张旭的《肚痛帖》吸引了他,却被一神秘女子抢了先。
霏霏细雨,将张翠山引入了神秘女子的温柔井中。。。
风过,空中飘着他珍爱的那副《肚痛帖》,他无暇思索的跃起,探手接住了画轴。。。
伞,遮了头上的雨,他,看清了面前的佳人。。。一丝意乱仿佛从此情迷了公子颇有修性的心。
过小石墩时,公子顾及着佳人,却又收回了欲以相扶的手,很迅速的掏出了一块丝巾,将一头递给了她。。。
小亭里,交流着对字画的喜悦之情,也传递着彼此渐渐仰慕的心意。伴着悠扬的二胡曲,更有令心神荡漾的横笛从耳畔飘过,眼前的这一对,无论从形还是意都那么协调。演绎这一幕,不仅要品评诗画,更要在诗画的感觉里融入情感的交流,他们可以做到,因为多年的合作,已将交流变得那么自然,如朋友话叙家常,如知己倾诉着衷肠。
她,是米雪,也是殷素素。
他,是刘松仁,也是张翠山。
张翠山对于我,也是接触的比较晚的人物,然而,他却能后来居上,占据我非常钟爱的地位。依稀还记得,松哥曾希望有机会能再度携手金庸笔下的人物,也许在他看来,张翠山戏份过少,不足以表达自己更多的英雄情怀。当年也有机会饰演了陈近南一角,蜻蜓点水的镜头,对于松哥可能更是一种遗憾。
自从认识了张翠山,心中渐渐升腾起这样的想法。张翠山虽然不是金庸笔下威名赫赫的英雄,然而,经由TVB的制作,7集的戏份里,张翠山的经历已是整部戏的最为闪亮的段落。显然,编剧也很眷顾张翠山,或者导演也是如此,许多唯美的画面,已是其他版本无法效仿的绝笔。。。
当张翠山替殷素素取出手臂上的三枚毒镖,小说已直入王盘山扬刀大会,而在这里——张翠山抱着昏迷的素素,飞身进入一小亭,弹指间,落帘,闭窗,蒙眼。。。一阵天际而来的歌声里,慢慢飘落的衣衫,一件,两件,三件,在空中轻舞着这段交融着正与邪的江湖浪漫。
TVB很善于描述这类镜头,或者说松哥很适合融情于武侠的演绎方式,二者可以说是相得益彰。
说回来,张翠山是张真人最为得意的弟子,甚至已有意作为衣钵传人,他是唯一兼修文武的武当弟子,他是唯一有缘爱上一名魔教女子的武当弟子,他是唯一结拜“杀人魔王”谢逊的武当弟子。。。他的武学境界,他的诗画才情,他的侠骨柔肠,他的也算奇特的经历。。。有此一演,足矣。
唯一令人遗憾的便是张翠山的死。金庸先生在浓墨渲染了他们的一段浪漫之后,又将他们从天堂带回了地狱。他令张翠山在面对兄弟手足情时,在义字当头不得不对所谓的武林正道一个交代时,他忘却了曾经给予素素的承诺“我会陪你下十八层地狱!”,他挥剑自刎,他带走了自己的生命,也带走了素素的生存意念。世人对张翠山的自尽略有微词,这里都不用理会,金庸先生如此编排想来也是经历了一段难以割舍的痛苦的。
走了张翠山,这江湖便少了许多的诗意,那策马奔驰的行列里,也难再见你飘逸的身影。
走了张翠山,这《倚天》的传奇仿佛已在我们的面前画上了句号。。。
幸好,美好的东西始终令人难忘,经典的时刻永远会铭记于心,这一段,属于TVB的制作,属于松哥的飘洒,属于张翠山的武学,让我们一起回顾它,2001年的《倚天屠龙记》里最为华彩的一幕——
王盘山扬刀大会。
金毛狮王谢逊、江湖“群雄”,天鹰教,殷素素,张翠山。
——那云中的张翠山,悬空写下“武林至尊,宝刀屠龙。号令天下,谁敢不从。倚天不出,谁与争锋?”张翠山潇洒而自信地挥就而成,一段诗文,涵盖了武林最深奥的意境,它在瞬间就令嚣张霸道的谢逊输得心悦诚服。
再看那相伴的音乐,气震山河,那武者的身姿,凌厉飘逸,那石壁上的每一个字,体现着张翠山对武学的高度认识。这一段,前后镜头的切换,干净简洁,每每欣赏这一幕,都觉得畅快无比。也许这之后的故事会有其他的精彩,会有更为高深的武功出现,但最美的意境可能已留在了这里,从这一段走过的目光,一定都会铭记他的侠名——“铁划银钩”张翠山!
[ 本帖最后由 侠盗露露 于 2011-5-19 23:16 编辑 ] |